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数据发布 > 数据信息发布 > 文章详情
数据信息发布
三门峡市文广旅行业公开数据
来源:01
发布时间:2025-11-05 16:50

三门峡市文物资源丰富,全市共有3413处文物点,国家、省、市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00余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点1处,国保单位12处、省保单位64处、市保单位90处。全市馆(库)藏文物近7万件,其中珍贵文物1万余件。在我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中,我市占有仰韶村、庙底沟、虢国墓地三处。仰韶村遗址、北阳平遗址入选“十四五”时期国家大遗址名录。西坡遗址被列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首选遗址。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经建成开园。虢国墓地考古遗址公园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西坡遗址被列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首选遗址。文物开发利用取得的主要成果是:一是依托虢国墓地遗址建成的虢国博物馆,获全国十大精品陈列;二是函谷关景区初步形成享誉中外的文化旅游品牌;三是建成了仙门山、仰韶酒庄工业旅游区等景点。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23家,其中4A级旅游景区19家,3A级4家、2A级1家;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家、省级2家;有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1家,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市乡村旅游特色村80个、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21个、休闲观光园区7个;有省级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13个,省级康养旅游示范基地2个。

据最新调查统计,全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2378个,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60个,资产总计125.8亿元,从业人数21483人。2023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47.57亿元,增速3.96%,占GDP比重2.9%。开发了一批特色文创产品。依托本地文化资源,推动文创产品的有序开发。精心提炼仰韶文化彩陶元素,推出了仰韶花瓣纹系列服装和“华夏之花”陶如意、仰韶彩陶木刻文创产品,相继在全省文旅文创大会、黄河文化旅游节和西安推介会等活动中精彩亮相;全市各文博单位以馆藏文物为蓝本,推出了文物考古盲盒、冰箱贴、邮票、明信片、纪念币、香薰片等文创产品,迅速爆红;全市文创产品总量突破1300种;培育了仰韶彩陶、虢国澄泥砚、石砚、雕塑、青铜器、宝轮寺塔、老子骑青牛、黄河大坝、黄河奇石、仰韶酒、虢州石砚、陕州澄泥砚、陕州糟蛋、豫西剪纸、泥塑、白天鹅文创系列产品、中流砥柱石摆件等一批知名历史文化品牌,河南振宇产业有限公司“振宇红—贵左”酱酒产品荣获2024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铜奖,河南弘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中流砥柱”摆件、河南仰韶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陶世界”冰箱贴获2024年度全省文化产业盛典十佳文化礼品奖项。

近年来仰韶文化、老子文化、虢国文化、庙底沟文化、黄帝文化等在全国乃至世界受到瞩目;白天鹅摄影、豫西剪纸、陕县地坑院、温泉旅游文化等成为三门峡极具特色的亮丽名片。打造了一批新型文旅业态。坚持多点发力、多位一体,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打造了“双胞胎漂流大赛”、“陕州地坑院杯”自行车邀请赛、“中原之巅”登山节等体育赛事,“横渡母亲河”活动连续多年获评中国体育旅游精品赛事活动;“文明探源·仰韶文化主题游”考古研学产品列入全省首批文物主题游,仰韶村考古遗址纳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华夏溯源—最早中国研学之旅研学线路;虢国博物馆研学实践课程《追寻组玉佩身后的周礼》入选第五批河南省研学实践教育精品课程,《黄河三门峡 美丽天鹅城》研学课程荣获沿黄九省研学旅行联盟“沿黄十佳精品课程”。

三门峡民间文化特色鲜明。民间传统工艺主要有剪纸、布艺、皮影、澄泥砚、虢石砚、面塑、蛋雕、根雕、烙画等20多种,现代工艺主要有青铜器仿制、工艺制镜、秸杆画等10多种,民俗文化主要有社火、秧歌、民居、庙会习俗等6类50余种,以及陕州糟蛋、灵宝肉夹馍、观音堂牛肉、大营麻花、陕州面豆等特色名吃。百佛顶灯、王家热锣鼓、齐天圣鼓、大营社火、灵宝皮影、木偶戏等民间艺术更是备受人们的青睐。这些民间文化资源,近年来被深度整合、开发,向“专、精、特、新、奇”方向发展,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和时代形象,形成了虢国青铜器仿制、豫西剪纸、陕州澄泥砚等一批地方特色鲜明、富有文化内涵的优势项目和品牌,建成了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陕州秀云民间艺术馆、陕州人马寨王玉瑞澄泥砚展示馆等民俗文化旅游景点。

近年来,三门峡市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和传承人体系,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个(地坑院营造技艺、灵宝剪纸、卢氏剪纸、老子传说、陕州锣鼓书)、省级项目44个、市级项目15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6人、省级48人、市级361人;创建了陕县地坑院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三门峡市唯一一个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其依存的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的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区内,拥有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55项,有国家级的地坑院营造技艺、陕州锣鼓书非遗项目2项,省级的地坑院民俗、陕州剪纸、大营社火、扬高戏等12个项目,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369人;陕州人马寨王玉瑞澄泥砚展示馆、陕州秀云民间艺术馆、陕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展示馆、示范传习所;地坑院民间艺术馆、陕州剪纸艺术馆、南沟村剪纸协会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传习所。

三门峡地方戏曲、民间艺术种类繁多。戏曲有豫剧、曲剧、蒲剧、眉户、扬高戏、皮影戏等多种,形成了以三门峡市戏曲研究中心(原市豫剧团)、卢氏县戏剧文艺中心(原卢氏县豫剧团)、义马市豫剧团、陕州区蒲剧保护传承中心(原陕县蒲剧团)、灵宝市蒲剧团、渑池县戏曲艺术服务中心(原渑池县曲剧团)等专业剧团为龙头,三门峡市青年蒲剧有限公司、义煤集团豫剧团等多支民间文艺团体为主体的演出队伍,演出活动覆盖全市城乡各地,辐射陕西东部、山西南部。近年来,我市广大文艺工作者秉承“名剧、名人、名团”的工作理念,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艺术舞台上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创作生产了《清风亭》《大山的儿子》《甘棠遗爱》《姚崇辞官》《红高粱》《女人是座山》等在全省全国叫响,多次获得国家和省戏剧大赛金奖。

截至2025年10月底,全市共有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7个,博物馆7个,79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362个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了免费开放,让更多人能免费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10家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单位荣获“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先进单位”称号。全市有市级广播电视台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5座。年末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100%,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