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情概览 > 市情概况 > 文章详情
市情概况
三门峡市
来源:文广旅游
发布时间:2022-01-01 16:09

   三门峡市是1957年伴随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在陕州故城遗址上崛起的一座新兴工业旅游城市。相传大禹治水,使神斧将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三门峡由此而得名。如今,三门峡已经成为豫晋陕三省交界处的经济、流通、文化中心,被誉为镶嵌在黄河岸边一颗璀璨的明珠。

历史沿革 Historical Evolution

三门峡市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早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原始文化。距今六千年前,就出现了较大的氏族部落。约在公元前21世纪~13世纪,这里是夏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西周时属焦国、虢国,春秋先属虢后属晋;战国时分属韩、秦、魏;秦属三川郡,汉属弘农郡;三国属魏国恒农郡,晋属司州弘农郡;北魏置陕州后一直延续至明清;民国时期先属豫西道、河洛道,后改为河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曾设陕州专员公署。1952年,陕州专署与洛阳专署合并。1957年3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三门峡市,归河南省直接管辖。1961年三门峡市由地级市降为县级市。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推进,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三门峡市重新升为地级市。三门峡市现辖2区(湖滨区、陕州区)、2市(灵宝市、义马市)、2县(卢氏县、渑池县),及1个经济开发区、1个城乡一体化示范区,62个乡(镇)(33个乡,29个镇),1211个村委会,12个街道办事处, 173个居委会。三门峡市地处河南省西部,介于北纬33°31′24″~35°05′48″、东经110°21′42″~112°01′24″,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黄河南金三角地区,东北接洛阳市新安县、东临洛阳市宜阳县和洛宁县;东南邻壤洛阳市栾川县;南同南阳市西峡县为邻;西南与陕西省商洛地区洛南县、丹凤县、商南县相连;西和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共界;北隔黄河和山西省运城地区芮城县、平陆县、夏县、垣曲县相望。1957年,国家在三门峡兴建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同时成立三门峡市,一座新兴的城市崛起在黄河之滨,经过多年的建设,三门峡市以崭新的姿态矗立在豫西边陲,被誉为镶嵌在黄河岸边一颗璀灿的明珠。

生态气候 Climate Ecology

三门峡市地处中纬度内陆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历年平均气温13.2℃,年平均日照2354.3小时,无霜期184—218天,平均年降雨量550—800毫米。由于地貌特征复杂,形成了具有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的多元气候。全市有林地面积439.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0.6%。生态环境良好,境内有亚武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甘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玉皇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卢氏大鲵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环境保护区,总面积达326.2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1%。每年冬季成千上万只白天鹅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到这里栖息越冬,洁白美丽的白天鹅、碧波荡漾的黄河水、深沉厚重的黄土高坡交相辉映,形成一道靓丽独特的风景线。

交通概况 Transportation

2020年,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09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2988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475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低于省控4.5%的目标。

年末全市有省级产业集聚区7个,区内企业2189个,从业人员13.85万人。服务业“两区”7个(商务中心区1个,特色商业区6个),区内企业1009个,从业人员2.40万人。

土特产品 Native Product Resources

三门峡市土特产品种类多、质量好。以灵宝寺河山为主的优质苹果驰名中外,灵宝大枣久负盛名;渑池仰韶杏全国独有,牛心柿饼为古代贡品;卢氏的木耳、猴头、核桃、板栗、猕猴桃等在全国享有盛誉,山区有“天然中药库”之称;三门峡牌烟叶名闻遐迩,连续十余年在全国质量评比中获奖,有“代云烟”的美誉。

矿产资源 Minerals

三门峡市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是河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贵金属和能源开发基地。已发现矿藏66种,大型矿床12处、中型矿床31处。其中探明储量的50种,已上国家储量平衡表的33种,潜在经济价值达2700亿元;保有储量居全省前三位的有31种。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34种,已开发利用的27种,其中黄(黄金)、白(铝矾土)、黑(煤炭)是三大优势矿产资源。黄金探明储量360多吨,预测资源总量达600吨以上,储量、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位;铝土矿、煤、锌、锑、硫铁矿、玻璃石英砂岩、铸型用砂、砷等17种矿藏为全省之冠。

水资源 Water Restources

全市共有大小河流3000多条,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其中属黄河流域水系29条。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9.3亿立方米,黄河干流年均过境水量420亿立方米,三门峡水库容量达96亿立方米。陕州区温泉水温高达62℃,日排水量6000吨,内含42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是全国少有的优质矿泉。

文化旅游 Culture and Tourism

一小时”旅游圈,构筑渑池县和陕州区东部“峡谷风光·文化圣地”、湖滨区“黄河风情·休闲度假”、陕州区“民俗风情·温泉养生”、灵宝市“道源天下·森林度假”、卢氏县“自然山水·生态休闲”等5个新型旅游功能区,建设黄河旅游景观带、市区—三门峡大坝公路、卢氏山水、灵宝小秦岭、陕州区张汴塬—甘山、渑池韶山峡谷6条旅游风景道,从景区到城区,从文创项目到特色小镇,由点线开发转变为区域发展的全域旅游新格局初显雏形。大天鹅越冬栖息地、三门峡以“游黄河、看天鹅、泡温泉、览胜地坑院、问道函谷关、品尝豫西美食”为主题的特色旅游已成为极具吸引力的黄金线路。 三门峡历史文化悠久。驰名中外的仰韶文化遗址奠定了华夏文明五千年的根基,耸立黄河的中流砥柱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著名的虢国博物馆、函谷关宣示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可以说,这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黄河文化、仰韶文化、虢国文化、老子文化的重要“邂逅区”。这里有兵家必争之地的千古雄关函谷关,有丝绸之路上的崤函古道,有道教圣祖老子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的太初宫,有西周时期大型邦国墓葬群遗址虢国墓地……“中流砥柱、紫气东来、起死回生、假虞灭虢、唇亡齿寒、鸡鸣狗盗、秦赵会盟……”等成语典故皆出于此。三门峡市文物资源丰富,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0处。全市馆(库)藏文物近7万件,其中珍贵文物1万余件。在我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中,我市占有仰韶村、庙底沟、虢国墓地三处。仰韶村遗址、庙底沟遗址、北阳平遗址、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入选“十三五”时期国家大遗址名录。仰韶村遗址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2021年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公布“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中我市仰韶村遗址、庙底沟遗址位列其中。北阳平遗址群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十四五”大遗址保护专项规划。2006年,西坡遗址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西坡遗址被列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首选遗址。庙底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让更多人能免费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10家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单位荣获“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先进单位”称号。全市有市级广播电视台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5座。年末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100%,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