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日报记者 刘书芳 刘玮
站在三门峡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历史的烟云仿佛触手可及。从召公甘棠树下的清朗判案声,到汉武帝思子台上的悲怆叹息;从唐玄宗改元天宝时函谷关发现的所谓“灵符”,到明代里甲制度在乡野间的初次实践……这里不仅是“襟带两京”的交通枢纽,更是见证王朝兴衰的历史现场。
一、召公甘棠遗爱:后世敬仰的爱民典范
召公姬奭,在三门峡留下了“甘棠遗爱”等千古美谈,被誉为勤政爱民的典范,被誉为中国“廉吏始祖”,备受百姓爱戴,为后世敬仰。
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后,召公奭主内,处理朝政,行礼乐、施教化,着力发展农业生产。《尚书》中有《旅獒》《召诰》等文翔实地记载着召公的“敬德保民”思想。周康王即位时,召公带着周康王来到祖庙,用文王、武王开创周朝的事迹教导他,告诫他要节俭寡欲,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守住祖先的基业。西周一时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史称“成康之治”。
召公提倡“敬德保民”,崇尚仁政,不滥用刑罚。召公经常徒步巡行乡间,常到百姓田间地头的甘棠树下,搭起茅草棚,支起案桌作为听政处,为百姓听讼决狱。有的官员命令百姓空出房子以供召公休息,并且给召公煮饭,召公当即劝止,成就了一段“甘棠遗爱”的佳话。
人们爱人及物,对召公乘凉的甘棠树倍加爱护。《诗经·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公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公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公所说。”这首诗采用比兴的手法,以甘棠引出召公,以对甘棠之褒扬赞美召公之品德,字里行间充满了百姓对召公的感激之情。
“甘棠遗爱”的佳话,几千年来代代相传。孔子教育他的儿子伯鱼说,人若是不学习《周南》《召南》的话,就好像人站在笔直的高墙跟前被蒙蔽了双眼。唐太宗、唐玄宗以及李白、杜甫、李商隐等都赋诗赞颂过召公。陕州城内有召公祠,古来经此的官员多有祭拜。唐贞元九年(794年),唐德宗在召公祠举行过盛大的祭祀大典。
“甘棠遗爱”遗风代代相传。三门峡区域西汉时设弘农郡,三国时仍为弘农郡,属魏国。魏正始年间,孟康出任弘农太守。据《魏略》记载,孟康到官,廉洁奉公,爱护百姓。每逢春季,常把200多名郡吏的1/4遣休,以减轻百姓负担。他常出巡,但从不扰民。出行时常令吏卒带上镰刀割草喂马,不住驿站,而露宿树下。若遇旧友来访问,花费自出。孟康恩泽治理,官民无不称颂。
二、“戾太子”事件:大汉盛世一大拐点
在灵宝市豫灵镇底董村南约2公里处有一座苍柏掩映的古丘,虽饱经雨雪风霜,任凭岁月侵蚀,仿佛仍向世人诉说着两千年前的那场悲剧,这便是汉武帝太子刘据墓。其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50米,高约50米,占地面积10余亩,其西北相接处有刘据之子墓,俗称“皇孙冢”。
历史上很多著名诗人路过这里都会悲愤不已,作诗吟咏。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思子台有感》二首痛斥汉武帝信任江充,残忍地逼死自己的孩子——“但使武皇心似烛,江充不敢作江充。”大文学家苏轼特意命孩子苏过写《思子台赋》,以此事引出历史上的父子惨剧来痛斥古代帝王残暴,给人以惊醒,发人以深思。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大将军卫青(太子刘据舅舅)病逝,卫子夫(刘据之母)年老色衰,想见武帝一面十分困难。武帝与太子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意见不一致,又缺乏交流沟通,父子间的龃龉日益严重。后来武帝游幸甘泉宫之时生病,佞臣江充妄言武帝生病是因为有人行巫蛊诅咒天子。于是武帝命江充治巫蛊之案。征和二年(前91年)秋七月,江充在查太子东宫时,用事先准备好的桐木人诬陷太子,欲治太子死罪。
此时汉武帝还在甘泉宫养病,太子刘据召问师傅石德,石德惧怕自己受株连,建议太子越权行事,拘捕江充等人及追查他们的阴谋,太子将江充逮捕并斩首。武帝闻讯,诏命丞相刘屈氂发兵攻击太子,太子兵败,逃出长安。汉武帝严令各地缉拿。
太子逃到湖县泉鸠里(今灵宝西)一户人家。主人家境贫寒,以织卖草鞋来奉养太子。太子有一位以前相识的人住在湖县,听说很富有,太子派人去叫他,于是消息泄露。太子上吊自杀。他的两个儿子和那一家的主人,也被人杀死。
时间长了,人们对巫蛊事多有不信。田千秋等上书讼太子冤,武帝得知太子的冤屈,乃族灭江充家及追捕太子的官吏。武帝后来修建“思子宫”,在太子被害处建“归来望思之台”。本始元年(前73年)六月,汉宣帝刘询(刘据之孙)诏谥刘据曰“戾”,所以刘据又称“戾太子”,以湖县阌乡邪里聚为戾园,改葬刘据,陵园设置长、丞等官职,设置周卫供奉守护。元康元年(前65年),增加戾园的食封民户满三百户。
戾太子事件是汉武帝晚年的重大政治事件,它导致了汉武帝与太子之间的骨肉相残,造成社会大的动荡,也让汉武帝在晚年陷入深深的悔恨之中,对西汉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玄宗改元:荒唐故事引起的政治变局
开元后期,唐玄宗享乐之心日盛,对官吏多有失察,阿谀奉迎之徒多得利提拔重用。742年正月初一,玄宗亲临勤政楼,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于是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天宝。
正月初八,陈王李珪府中的参军田同秀上言说:“我在丹凤门的上空看见了玄元皇帝老子,他告诉我,‘我在尹喜旧宅第藏有灵符。’”于是玄宗派人于旧函谷 关尹喜台旁搜寻并获得所谓的“灵符”。二十一日,朝中群臣上表说:“在函谷关得到玄元皇帝灵符,暗中与年号相应,这是先于天时而行事,不可违背,请于尊号上加‘天宝’二字。”玄宗同意。后来,田同秀被任命朝散大夫。当时有人已怀疑“灵符”是田同秀假造的,也去效仿。
二月十五日,玄宗于新玄元庙祭献玄元皇帝老子。十八日,祭献太庙。二十日,于南郊祭祀天地,并大赦天下。又改名侍中为左相,中书令为右相,尚书左、右丞相为左、右仆射。东都、北都分别改名为东京、北京,改州为郡,刺史为太守。此时,虢州改称弘农郡,陕州改称陕郡。九月二十四日,改天下1528个县中,县名不妥者及地名重者110处,改桃林县为灵宝县。
唐玄宗改元天宝后,耽于享乐,宠幸杨贵妃,把国政先后交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李林甫口蜜腹剑,专权用事19年,杜绝言路,排斥忠良。杨国忠只知搜刮民财,以致群小当道,国事日非,朝政腐败,让安禄山有机可乘。不久发生安史之乱,盛唐阶段宣告结束。
四、里甲制度:古代基层管理的一大创举
明朝为巩固政权,在基层管理方面进行大的探索——实施里甲制度。向朝廷提出并实施里甲制度的是阌乡(今灵宝西部)人范敏。里甲制度管理范围和管理模式远远超越了前朝各代。从制度的科学性和发挥的作用来看,里甲制度是一个大的创举。
《明史》有传:“范敏,阌乡人,洪武八年举秀才,擢户部郎中。十三年授试尚书……帝以徭役不均,命编造黄册……后遂仍其制不废。”范敏趁此提出里甲制:以邻近的一百一十户为一里,从中推举丁多田多的十户轮番充任里长,剩余一百户分为十甲,每甲十户,轮番充任甲首。每年以里长一人带领十甲的甲首应役,称为当年。里长甲首十年轮番一遍,称排年。
里甲制度实施后,陕州撤陕县,编户三十五里。明朝里甲制度一直沿用不废。
里甲虽因编排赋役黄册而设定,但其职责范围却远不限于赋役。其职能包括编制户籍,催征钱粮;接应宾旅,上供物料劝课农桑,督促生产;主持祭祀,教化百姓;勾摄公事,调停诉讼。
明朝里甲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基层组织制度,是封建国家政权向基层的延伸。它的制定是与明初加强专制皇权的中央制度相配套的,对明朝基层社会的稳定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历史作用。
秋风乍起,天高云轻。漫步在今日的三门峡,仍能感受到历史深沉的呼吸。召公祠旁的甘棠树年年新绿,戾太子冢旁河水长流,函谷关遗址静默矗立……这些跨越千年的历史事件,让三门峡这片土地成为解读王朝兴衰、洞悉先人思想的活态史书。历史虽已远去,但其经验与教训长存,今天的我们只有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保证历史的车轮沿着正确的方向永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