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建民
古人云:“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一首好的歌曲,犹如天籁之音,可以极尽耳目视听之娱,既赏其心,又悦其耳,令人心情愉悦,精神一振。听完《罗刹海市》这首歌,我却如鲠在喉,俨然一头雾水之中,疑惑顿生,不知歌词所云,第一感觉就是低俗不堪,污染听觉,绝不是一首好歌。
刀郎的这首《罗刹海市》没有鲜明的主题,从头到尾既不是一个完整故事的叙述,又不是启迪心灵的美妙人生箴言,歌曲自始至终渲染着一种灰暗的色调,似乎在表现着罗刹国里黑白颠倒的场景。这首歌曲歌词的主干部分看上去是引用和借鉴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个篇章故事,但是长长的歌词里只有很少一部分与名著有关,也就是说歌词里只提到了主人公马骥以及他流落“罗刹国”的部分简要描述,但并没有很好地汲取蒲松龄原著里鞭笞丑恶、弘扬善举的一面,歌词对“海市”一部分只字未提,因此歌曲叫《罗刹海市》并不合适。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对“罗刹海市”故事的叙述是分为两部分的,其一是马骥遇风浪流落到黑白颠倒的罗刹国,在以丑为美的地方的所见到的“恶”;其二是马骥随别人来到海市,在龙宫里受到了赏识和礼遇,其所见到的“善”。蒲松龄在《罗刹海市》里既讽刺了在这个黑白颠倒、以貌取人、以丑为美的罗刹国里的丑恶现象,又幻想出了理想化的“海市”,赞美了在这里“唯才是举”的善良举动,通过对比,真与假、美与丑豁然呈现于读者的面前。歌曲《罗刹海市》有些“一叶障目”,只是一味而刻意地渲染着所谓的“险恶地”里的美丑不分,而却无视了原著里还有对“善”和“美”的描述,忽略了这个世上还有“美”和“真”的存在,这就使得该首歌曲的格调走了样,难以激起人们对美的需求。
《罗刹海市》这首歌曲结构上较杂乱,好像是一个杂货铺一样,什么都往里面放。虽然通篇中融入了中医知识,诸如“七冲”、“焦海”,还有虚构出的人名、地名,有古代,有现代,有虚幻,有现实,还提到了欧洲哲学家维特根斯坦,那绕口令的句子和索然无味的辞藻堆砌,把听者绕了进去,云山雾罩,不知所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一首好的歌曲必定是语言美、情感美、声音美和意蕴美的和谐统一,而这首名为《罗刹海市》的歌曲缺少了语言美和意境美,落入了低俗的圈子里。我们可以看一下同样是融入中国古典传统元素的歌曲《青花瓷》,“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你的美一缕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其词之美,美在心间。
一首歌曲,因为它动听的旋律和美妙的歌词珠联璧合,就会一下子打动听众的心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说听众欣赏的角度不同,口味也不一样,但是歌曲要弘扬正能量,传播中国文化好声音,这个的确是大众的共识。很难想象,一首主题不鲜明,文字不高雅,引起读者多个方面误会解读的歌词会是传唱不衰的好歌!歌坛上,无论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还是流行街巷的“下里巴人”,在传播精神文明这一点上应该是一个标准。“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动听的歌曲不仅能让人传唱不息,而且还可以传递真善美。
“那马户不知道他是一头驴,那又鸟不知道他是一只鸡……”,围绕着“马户”和“又鸟”唱来唱去,不知道歌曲作者究竟在传递着什么,表达着什么,但如果一首歌里面没有了美,没有了雅,没有了善,这才是应了歌曲里的那句歌词,这才“是我们人类根本问题”,正所谓:美有几许,马户又鸟难为曲。
【作者简介】刘建民,三门峡市三中教师,市作协会员、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爱好文学,在省、市报刊杂志、网络媒体发表上百篇散文、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