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诗歌的困惑与创作上的力求突破
一、当代诗歌创作遭遇的困惑
1、诗性的困惑诗性即运用意象和意境,建构诗的审美感觉,是所谓神秘的不可言说的情感观念。它能够促使人们对语言有不同理解。现在的诗有一种“撒野”或叫“任性”倾向,与“晦涩难懂”相反,追求一种“粗俗的直白”,没有了超越时间、空间的艺术想象。
2、旋律性的困惑诗与歌伴生是有韵角、节奏、格式和旋律感的。诗中的旋律具有诗美的内涵,诗的韵律是情绪的自然消涨。现在常有这样的诗作,诗句简单,没有整齐的节律,也没有韵角,或大白话一堆,或疯人痴语。
3、大众化的困惑现在有些诗人 ,尤其是年轻的诗人,孤芳自赏,唾弃大众,追求小众化,变成了自娱性工具。脱离了文学的功能和范畴,违背了文学即人学的属性,更与社会主义文学价值观相背离。4、散文化的困惑有人把散文,变为长短句,分行,就标榜为“散文诗”。其实,散文诗是有其句法和音韵的,它是在有序的段落中,自由换韵。唐代韩愈的以文为诗,就是散文化句法,是“工拙参半”。李白的《蜀道难》,几乎一半的句子都是散文,但能与七言的 “诗化句”相辅而成,工拙对照。散文诗,不是简单的诗句散文化。既是诗,就不同于散文那样直抒己意,散文诗,最需要“型散而诗魂不散”。散文诗,要有婉转的抒情,不止于意,还要有情和感。
5、现实性的困惑作品不写实,就不能反映社会,便成个人主义的空中楼阁。比起散文和小说来,诗歌是一种简短而含蓄的文学体裁,讲究因小见大,以彼喻此,达到言有限而意无穷的境地。诗的现实性,就是将眼前的现实,扩大到全面的社会和人生,将所思所感,所梦所欲往大的无限的时空所寄予。古代的白居易和杜甫的社会写实之作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现今的也不少,如已故的河南诗人王怀让,写现实主义题材的贺敬之,河南新闻诗人张鲜明等。一首诗如能把握好现实与未来的关系,就能垂之永久。
二、创作中力求突破的瓶颈
1、“复笔”。尽可能不重复时下流行的元素,不要沿用常规思维或者用“滥”了的思路,不要落入俗套的陷井。要独辟蹊径,在创新中求新。
2、“变态”。艺术,是高于生活也能看到生活的,象有限的腾空,而不是遁影、隐形,不是脱离现实,不是改变对生活的态度。诗里不能有稀奇古怪的变态想法和变形理论。
3、“愁死”。克服晦涩颓废的创作心态,不能为爱死、为恨死、为不满死。虽说市场经济下产生了时代的无情和冷漠,导致部分价值观念的变异,出现了滥情的时代现象,但还是要放眼看主流,憧憬光明和未来,歌颂生活的真、善、美。
4、“官词”。所谓官词,就如“祖国”“理想”“时代”等等官方概念词,有人认为太俗、太大、太政治化,不入诗。其实这不是语言问题,语言是一个表达工具,内容是本质。宏大主题的表达,概念是最大的标征和力量。
5、“当下”。 文人喜怀古,认为现时的人和事不好定论,不便表达。现在流行一句实用主义的话叫“活在当下”,那么,我们诗人就要写“当下”,写现在的事,写身边的事。生活就是创作的源泉,生活中的闪光点,远比想象的要动态、要丰富。
三、创作的基本原则与追求
简而言之,就是“三忌”“四不”原则和“五个坚持”追求
“三忌”:忌无病呻吟,忌云里雾里,忌消极颓废;
“四不”:不附庸风雅,不流俗献媚,不堆砌辞藻,不自诩自夸;
“五个坚持”: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文学创作观,坚持高尚的情操和正义的道德观,坚持用鲜活的语言建构唯美的意象,坚持把握好诗的特质属性和时代使命感,坚持文学功能的作用发挥。
英国著名诗评家锡德尼曾说过“诗人是真正的群众哲学家。”英国诗人雪莱也曾称“诗人是世界的立法者。”可见,诗人的思想构建与表达,是诗人的真正使命。正确的诗观应体现出诗意的优美和哲理的深刻。
诗人应该是社会的良心,应该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诗歌应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时代。诗人和诗歌都应该有思想性与社会责任担当。
诗歌的情感是诗人“诗心”的集中体现,是诗人心灵和性情中的真善美的呈现。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人的“诗心”比诗艺更重要。我国当代诗人李瑛曾说:“诗有真情才有分量和生命”。抒情贵在自然,呼唤真情实感,反对表演“皇帝的新装”,反对大肆地制造庸俗与浅薄,兜售时尚与享乐。
诗歌的属性要求诗人要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语言要求要尽量精炼,尽量做到含蓄、精妙,这就要求我们在创作诗歌时,要以少胜多,善于谋篇。
在诗歌创作中还要注意掌握好诗歌的细节、节奏和音律。要有独特的想象、巧妙的切入与令人回味的联想和顿悟。
总之,诗歌艺术,是审美个性在想象中绽放出的奇葩,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诗歌是语言的炼金术,诗人是语言的魔术家。诗者之间应礼遇相看,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要有敬畏之心和悲悯情怀;要深入生活领悟真谛;要用闪光的智慧透射丰富的生活。让我们共同努力吧,用真诚、真情和真言书写出最美的诗篇,为繁荣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作出我们积极的贡献。
【作者简介】高杰:中国音乐文学学会、河南省作家协会、诗词学会、摄影家协会会员,三门峡市第十届“十大优秀青年”,三门峡市(文学艺术)拔尖人才。现为三门峡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诗歌学会筹备组负责人。在省市电视、报刊等主流媒体创作发表诗歌、摄影等作品1200百多首(幅),荣获国家、省、市奖项29项,其中全国性比赛(含海外华人参赛)获奖2次,省级比赛获奖3次,市级比赛获奖18次。得到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等部门表彰,已出版《跃然诗画的情愫》、《诗绪飞扬》、《诗路花雨》、《诗话长安七十景》、《诗话崤函四时景》五部诗集,作品曾列入陕西文化网长安诗社专题朗诵会。参与编辑《中国古钱币研究 三门峡卷》和大型历史文化读本《我爱家乡三门峡》。新作《诗情岁月》、《“朋友圈”诗话——掌上正能量》正在出版准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