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高3.7厘米,口径5.5厘米
1985年西安市东郊陕西钢厂出土
粉盒扁圆状,盒身与盖以子母口相合,盖的顶部隆起,中心略凹,贴塑一变形花朵。坯胎为白、棕两色瓷土绞揉而成,器表颇具树木年轮和行云流水的效果,施灰白色透明釉。两器均形制精巧,色彩雅致,造型与纹理显得和谐统一。
绞胎器以其独特的烧制工艺尤其别具一格的纹理之美,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我国陶瓷工艺美术的民族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它同唐三彩一样,同属一种低温釉陶,是盛唐时期始创的一种陶瓷新工艺。
所谓绞胎,是利用两种不同色调的泥料,分别制成坯泥,并把两种坯泥擀成板块,相间叠合,然后进行特定的绞揉、切片、拼接、贴合、挤压,手工制作成型 (而非轮制拉坯成型) ,器胎上便呈现不同色调相间,盘旋蹙结的纹理,虽人工所为,却仿佛天然而生。其烧制方法与唐三彩相同,即坯胎先入窑素烧,烧成正品后,器表施白、黄、绿等色透明釉,再次入窑焙烧而成。
由于绞胎器的制作工艺,较唐三彩等其他陶瓷制品复杂,费工费时,操作难度大,且成品率低,因而其产量和品类都为数稀少,极为珍贵。据统计,迄今全国除陕西的唐代都城长安和河南的唐代东都洛阳地区的部分唐墓中出土过一些绞胎器外,仅在河北平乡县的宋代钜鹿故城址中发现了少量绞胎器。考古发现的绞胎器,品类主要是枕,此外有少量的盘、杯、碗、罐、钵、执壶、骑马俑、马俑等。
唐代绞胎器多产自河南洛阳附近的巩义市黄冶窑。黄冶窑以烧制唐三彩而知名,也是全国范围内目前发现的惟一一处在唐代烧造绞胎制品的窑场。这个窑场于盛唐时期开始烧制绞胎器,延续到北宋。随着北宋的灭亡,其制造工艺便终止了。前后经历了四百多年。
【文章来源:转载自陕西历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