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科 灵宝市非遗中心)
老子传说简介
灵宝市位于河南省最西部、豫秦晋三省交界,在这里广为流传着道家始祖老子的动人传说。老子,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楚国人,是春秋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因在灵宝函谷关著述《道德经》,成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将其奉为祖师,至今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灵宝当地,关于老子的传说更是举不胜举。
老子的传说深深扎根于民间,至今仍流传有老子著经、紫气东来、玄宗改元、老子炼丹、老子神杈等20个经典故事,而与传说相关的文化遗址、地名、风物、建筑,比如函谷关、老君塬、三清殿、青牛观、老君神井、灵石等更是沿用至今,从而使老子的传说更富有灵宝特色。在老子的传说中,还涉及到灵宝当地的民生民情、风俗民俗。比如历史传说中关令尹喜看见东方紫气,迎来了老子,所以这里的百姓也常常在门楣上书写“紫气东来”迎接客人,以示吉祥;老子看到农民收割小麦的辛苦,发明了桑杈,农业上至今沿用;老子了解到民间的瘟疫,就用他所骑的青牛的牛黄治好了百姓的疾苦,所以在民间流传正月二十三,家家户户在门上贴金牛的习俗,老子的传说已经成为老子文化研究的重要来源。
在灵宝当地,有关老子的学术研究也十分盛行。自1987年以来,当地政府已邀110余位学者、专家来函谷关进行学术研究。如宋育文、王成竹编译《道德经注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张赞昆、范中盛编写《老子著经大传》(吉林出版社出版);赵来坤编著《老子与函谷关》(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1993年);张焕良编著《魅力函谷关》(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7年);2012年先后拍摄了《函谷关》《老子出关》电影,在央视电影频道播放。
2008年,《老子传说》经函谷关镇文化站整理申报灵宝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6月,《老子传说》被列入三门峡市级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2月19日,《老子的传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7月16日,文化部向社会公示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老子的传说》再次入选,成为灵宝非遗保护工作中继“灵宝剪纸”之后的又一国家级亮点。
老子的传说中的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祸福相依、水利万物而不争等哲学思想,无论从古到今,对达官显贵还是贫民百姓的生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他的思想顺应自然,处事低调,在世界上都有着极大的认同感和影响力,老子也被称为现代的“圣哲”,他的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