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用好三门峡考古名片
讲好仰韶故事增强文化自信的调研报告(摘登)
编者按 为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提升三门峡仰韶文化国内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坚定全市文化自信,今年以来,市政协成立专题调研组,通过实地调研考察、召开专题座谈会和研讨会、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征求知名专家意见建议等形式,形成了《关于进一步用好三门峡考古名片讲好仰韶故事增强文化自信的调研报告》,并经市政协七届三十三次常委会议协商通过。报告极具调研深度和思考深度。现将报告的第一、二部分予以刊发,敬请关注。
为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切实用好考古名片,讲好仰韶故事,提升三门峡仰韶文化国内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坚定全市文化自信,根据年度工作安排,市政协成立了由专委会干部、政协委员、考古专家、文化学者、历史老师和学生等人员组成的专题调研组,历时8个月,先后深入渑池、灵宝和市区了解仰韶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情况,两次赴洛阳、郑州等地考察,召开八次专题座谈会和十多次小型研讨会,函调浙江良渚、四川三星堆、陕西渭南等地的考古及遗址保护利用情况,专程到河南省考古研究院走访刘海旺、魏兴涛、樊温泉等知名专家,登门拜访社科院考古专家王巍,就进一步用好考古名片、激活仰韶文化,充分征求意见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讲好仰韶故事对增强三门峡文化自信极具重要意义
仰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全民族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三门峡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从上河曙猿“人类远祖起源地”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再到老子文化、虢国文化,横跨中华千万年文明史。境内历史文化遗迹众多,从仰韶村、庙底沟、北阳平等仰韶文化遗址,到以“西有兵马俑、东有车马坑”著称的虢国遗址,从世界文化遗产崤函古道,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克”的函谷关,古老的崤函大地只砖片瓦都映射着中华文明的繁华,无时不成为每个三门峡人的文化荣光。在众多的文化元素和考古遗迹中,最为显赫、最为耀眼、最有地位、最具名号、最能体现三门峡历史文化“根”和“魂”的当数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对三门峡的重要意义犹如兵马俑对陕西、良渚对浙江、万里长城对中华民族一样重要。仰韶文化应当成为每个三门峡人血脉里流淌的文化情愫,讲好仰韶故事应当成为每个三门峡人引以为豪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市委书记刘南昌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贺信精神一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持续讲好仰韶故事、黄河故事、中国故事,打造“早期中国”“华之根、夏之源”等文化品牌,不断提升仰韶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话语权,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一)三门峡是仰韶文化的根脉
仰韶文化是我国发现最早、生命力最旺盛、覆盖区域最广、影响最深远、内涵最为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的发现填补了中国无史前文化的空缺,沟通了中国考古学旧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链接,推动了中国上古社会历史文化研究的进程,奠定了“中华文明溯源”的基础。
仰韶文化从1921年被发现命名,经过百年来的不断发掘,目前全国已发现同时期文化遗址5000多处,如璀璨星斗散布于河南、山西、内蒙古等11个省区,其中三门峡作为仰韶文化和庙底沟类型的命名地,在近300平方公里区域内就密集分布200余处文化遗址,横跨仰韶时期2000多年,是灿烂群星中最耀眼的一颗,当之无愧的核心区和发源地。
仰韶村遗址,位于三门峡市渑池县城北部韶山南麓,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1921年首次发现并命名了仰韶文化,百年来经过四次大规模发掘,出土了大量石器、渔猎工具、彩陶和排列密集的墓葬、房基、窖穴等。一个遗址同属于仰韶和龙山两个考古学文化,并存着四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层叠压,在世界考古史上也不多见。仰韶村遗址也被誉为“中国考古圣地”,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成为仰韶文化众多类型中参考的主要基础和比较依据,是仰韶文化的根脉,已成为考古学者和历史文化研究者心向往之的朝圣之地。著名考古专家王巍讲:在渑池县发现的仰韶文化,实证了中华民族从远古时代一路走来,在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不断发展并创造出高度的文明,由部落到古国,最终走向华夏王朝的辉煌历程。三门峡的仰韶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一脉相承,彰显其中华文明的主根脉地位。
(二)三门峡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起源
百年仰韶文化发掘,百年现代考古历程。2021年10月17日,备受瞩目的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在我市隆重举行,再次展示了三门峡仰韶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主根正脉地位,再次彰显了三门峡在中国现代考古学肇始发端地位。
1921年,来自瑞典的地质学家安特生和他的中国同事们在仰韶村挖下了中国现代考古学历史上的“第一铲”,从此,这里成为举世闻名的“仰韶村遗址”,并成为中国的第一个考古文化名称。仰韶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开端,仰韶文化是中国发现最早、研究最为深入、学术遗产最为丰厚的一支考古学文化。中国考古学的领军人物如李济、梁思永、夏鼐、苏秉琦、严文明、张忠培等,都对仰韶文化的研究作出过重要贡献,仰韶文化的研究史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中国考古学史的缩影。通过仰韶文化研究摸索到的考古学研究方法,不但“找到一把开启整个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钥匙”,而且对整个中国考古学研究都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翻开中国考古学史,可以看到,中国现代考古学序幕从这里拉开,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从这里起步。安特生把地质学中的地貌学、地层学方法引入到考古发掘中,使中国的现代考古从一开始就步入正道。因此,仰韶村遗址的发现与发掘是中国近代考古学开始的标志,由此开始,中国的现代考古工作逐渐开展起来,并且从新石器时代的研究扩展到旧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逐步建立起属于中国自己的考古学的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新伟认为“仰韶遗址的发掘和仰韶文化的命名,开启了以考古学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科学探索”。
正是仰韶村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震惊,更吸引众多的考古学者和爱好者向这片热土聚集,在此发现、在此研究,为中国现代考古学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仰韶村遗址也被业内人士称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黄埔军校”。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有李济、梁思永、尹达、夏鼐等60余名考古学者从仰韶村遗址、庙底沟遗址、灵宝西坡遗址、北阳平遗址、城烟遗址发掘和研究中成长为权威和专家,成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骨干力量。同时,随着我市境内诸多仰韶文化遗址的发掘,也培养出宁景通、史智民、许海星、郑立超等一批本土考古专业人才,其中有4名拥有“中国国家级考古领队”资质,为挖掘和研究三门峡历史文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三门峡是中华文明发源的重要母体
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特别是在黄河中下游的豫晋陕交界区域出土大量文物,这表明一万年前即有人类这一带聚集生活,所以这一区域也被称为古代文明的发祥地。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处于原始生活状态,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人类文明开始诞生、发展、壮大。历史考证,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区域的黄帝族就已开始使用彩陶,最具代表性就是河南三门峡仰韶村。从遗址中发掘的文物中,可以见到大约5000年前即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人们生活方式已经初显文明雏形,充分说明中华文明或者是人类文明从这里起源,走向其他流域,并影响世界。
中华文明花朵在这里绽放。学者们普遍认为仰韶文化是我国史前影响最深远的主干性文化。严文明教授通过对中国史前文化的全面系统分析,提出多元一体“重瓣花朵”理论,“整个中国的新石器文化就像一个巨大的重瓣花朵”,中原腹地的三门峡居于核心即花心位置,而中原文化区的主体就是仰韶文化。
中华文明迭代在这里链接。庙底沟遗址的发掘与研究,解决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分期问题,厘清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之间的关系,在考古学上具有重要价值,并有力证明了中华民族的祖先从远古时代起经过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直至商周,在黄河流域不间断地发展并创造了高度的文明,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工已经初步形成,被称为早期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中华文明传播从这里始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李新伟指出,距今6000—5300年,是中国史前时代灿烂文化的转折期,各地区社会普遍发展,形成“古国”。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以豫晋陕交界地区为核心,覆盖范围最广、人口规模最大,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积蓄了最深厚的人力与物力基础。庙底沟类型特征鲜明的彩陶广泛传播,庙底沟人群的足迹北达河套地区,西南直至四川盆地西北缘,成为目前所知该地区最早的农业居民;向西则越过陇山,进入洮河和湟水流域,并直入河西走廊,打开了中国和欧亚腹地交流的通道。这种交流与传播也催生了一个在地域和文化上均与历史时期中国契合的文化共同体,因此被称作“中国相互作用圈”和“最初的中国”。“彩陶之路”后来逐渐演变成为“玉石之路”“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为华夏文明的延续与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为研究中国史前文化和华夏文明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
中华民族密码在这里蕴藏。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认为,古语中“花”与“华”同音,庙底沟文化的中心位置“华山”可能即为“花山”。以华(花)山为中心的庙底沟文化分布区域内花瓣纹影响范围甚广,“花”成为更大范围人群的共同文化记忆。花纹——华(花)山——华(花)人,“华人”的由来或许能从彩陶中解读出来。崇拜“花”的庙底沟人,就是最早的华人,以“华”为族名,“华夏”与“中华”名称里“华”字的源头,即来源于庙底沟。当时的庙底沟人们认为自己处在大地的中部,就自称“中华”,这可能就是中华民族的由来。
(四)三门峡承载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新期待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经过20多个学科400多位学者20余年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果,就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的背景和原因,得出了以下认识:距今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源,六千年加速,五千多年进入(文明社会),四千三百年中原崛起,四千年王朝建立,三千年王权巩固,两千两百年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从万年奠基到两千年国家形成的漫长历史中,仰韶文化正处于七千年到五千年的重要过渡时期,特别是三门峡境内仰韶文化鼎盛期的庙底沟类型正处在六千年加速和五千年进入的关键期,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无论从距今7000—4700年的存在时间,还是130万平方公里分布空间,以及关系错综复杂的地方类型及其源流和众多的遗址数量而论,仰韶文化以彩陶为核心特征的数千个遗址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黄土地带,远远超过其他地区同时期包括略晚的诸多同一阶段的史前文化,在所有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占有无可替代的主干地位。而三门峡作为仰韶文化的核心腹地,更是主干中的主节,仅仅是已经出土的文物就证明三门峡地区处于仰韶时期由六千年向五千年文明的加速期,而目前境内众多仰韶文化遗址的发掘还只是冰山一角,还有诸多的古老文明密码蕴藏在崤函大地。学者普遍认为,灵宝铸鼎原极有可能是黄帝权力的形成地,北阳平遗址的进一步发掘,则可能揭开豫晋陕交界地区流传的黄帝、炎帝古史传说是否真实存在的谜底,进而证明仰韶文化中晚期与黄帝以及华夏民族的形成的关系;对庙底沟彩陶纹与文字形成的关系做进一步深入研究,则极有可能追溯到中国文字产生的源头;灵宝西坡遗址F106大房址的进一步发掘和研究,则可以揭开中国最早社会形成的谜底;对仰韶村遗址的再发掘、再研究,则可以厘清促成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和内在动力。因此,三门峡必将成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避不开、绕不过的重要区域,许多探源疑问将在这里得到回应,诸多早期文明谜团将在这里找到答案。
二、我市围绕丰富仰韶故事的努力和成效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站在坚定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的高度,围绕叫响仰韶文化品牌、打造考古圣地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赋予仰韶故事新内涵。
一是“早期中国”文明长廊建设初见成效。近年来,先后投资10亿元,建成了庙底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庙底沟博物馆、仰韶文化国际研究中心;投资3.2亿元,建设了渑池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及其仰韶文化博物馆的改造提升;投资1800万元,建成了北阳平遗址群保护性展示工程。通过一大批重点项目的实施,加大对仰韶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力度,不断丰富三门峡仰韶元素的内涵。目前,集文物保护、科研、游览、教育功能于一体的专题性仰韶文化博物馆,以遗产保护与当地居民生活和谐共存为主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共同构成“早期中国”文明长廊的雏形。
二是成功举办纪念活动。2021年是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我市依托仰韶文化发现地、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地和仰韶文化资源富集地的独特优势。成功举办纪念活动,讲好仰韶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全市人民备受鼓舞,充分彰显了三门峡作为沿黄华夏文明核心区的重要地位。
三是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成果丰硕。先后与社科院考古所和省考古研究院合作,对渑池仰韶村进行了第四次考古发掘,发现了类似“水泥”混凝土地坪等房屋建筑遗存,为研究仰韶遗址及豫西地区仰韶文化时期房屋建筑的类别、形制、技术等提供了新的考古实证依据;在仰韶时期尖底瓶中发现有谷物发酵酒残留物,将我国用曲霉发酵来酿造粮食酒的历史大大向前推进。灵宝城烟遗址中存储粮食的高仓柱列式建筑特征鲜明,是粮食存储方式的创新形式。较多陶窑遗迹及大量烧土堆积的发现,表明仰韶早期聚落存在专业化的陶器生产。灵宝西坡遗址中总面积达516平方米的最大房屋带有回廊,是迄今所见中国史前最大的单体建筑,开创中国回廊式古典建筑先河,具有殿堂性质。灵宝北阳平遗址是铸鼎原遗址群中面积最大的一处聚落遗址,遗址中大型房屋F2保存较好,建筑形式为半地穴式,填土内保存大量种类丰富的炭化木构件,有的类似榫卯结构,为仰韶文化建筑遗存所独有。这些对研究三门峡地区的仰韶文化内涵、聚落布局、聚落形态发展演变、城市起源、建筑技术、生产力水平以及社会复杂化和文明化进程等学术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大力推进仰韶文化研究的学术成果转化,编纂出版了“仰韶文化研究系列丛刊”等系列丛书,完成了《庙底沟遗址发掘报告》等考古报告,出版了《大仰韶:黄土高原的文化根脉》等研究专著,协助拍摄了《百年仰韶故事》《仰韶再发现》等专题纪录片并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为进一步研究仰韶文化奠定了坚实的考古和理论基础。
四是仰韶文化遗址保护成效显著。为切实加强对仰韶文化遗址的保护,市委、市政府以迎接纪念大会为契机,实施了仰韶村考古圣地“七个一”项目。渑池县按照“核心区以内以保护利用为主,核心区以外以产业发展为主”的理念,以一馆(仰韶文化博物馆改扩建)、一区(仰韶遗址核心保护区保护展示)、一居(安特生、袁复礼旧居改造)、一学(仰韶文化国际研学基地)、一村(仰韶文化村提升改造)、一园(仰韶文化产业园建设)、一节(仰韶文化节)即“七个一”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打造仰韶文化圣地。灵宝市完成了西坡遗址F105、F106大房基展示工程。由三门峡市文广旅局牵头,积极推进仰韶文化研究中心(文创园)、仰韶文化研究中心(庙底沟文创园)建设,于6月15日得到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即将开工建设;三门峡市文物保护中心项目建设即将开工。庙底沟、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建成,有望今年通过国家文物局验收。“行走河南·读懂中国”重点智慧化数字展示项目,谋划建设庙底沟文化自信教育发展培训中心智慧展示项目,目前已进入省文旅厅重点项目库。庙底沟博物馆“花开中国”基本陈列,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获评全国文博系统的最高荣誉——全国博物馆十大展览精品奖,为美丽天鹅城赢得了新的殊荣。
五是文旅文创融合持续推进。坚持“科学发掘——保护利用——展示阐释”三位一体,全力实施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大力提高文物考古成果转化与社会普及的整体能力。围绕民间博物馆、文化演艺、文化民宿和特色餐饮等文化和旅游融合产品业态,打造“中华文明溯源之旅”,夯实“华之根·夏之源”仰韶文化品牌,开辟学术交流、考古研学等沉浸式场景化文化旅游线路,打造世界仰韶文化考古研学核心区,进一步延伸仰韶文化旅游产业链,增加文化产品附加值,全力做好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工作。
六是学术研究队伍进一步加强。2021年年初,对市内现有文物考古机构进行整合,以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为依托,合并市文物勘探管理办公室,成立了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并由正科级单位升格为正县级单位,挂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牌子。加强与社科院考古所、北京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西北大学等权威考古机构和知名高校合作,建立工作站和工作室,设立仰韶文化大讲堂,引领仰韶文化研究和学术交流,吸引更多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投身考古事业,进而为我市留住和培养考古研究人才、提升仰韶文化研究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