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工作动态 > 文章详情
工作动态
2020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二)
来源:文广旅游
发布时间:2020-12-16 10:42

12月14日下午的报告分两场,来自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15位学者分别做了报告。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宋丽萍同志专程赶赴交流会现场,认真听取了关于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夏文化研究等“考古中国”重大课题的考古工作报告。会议间歇,宋书记同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亲切地交流,向大家表示诚挚的慰问,充分肯定了我省的考古工作成果,高度赞扬了我省文物工作者的认真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要求广大文物考古工作人员应积极学习并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勠力同心,不负重托,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奋进不止,争取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第一场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马俊才的报告题目是《南阳黄山遗址考古新发现》。2018年5月至今,黄山遗址揭露面积近1700平方米,清理出与玉石器制作有关的仰韶文化晚期大型“前坊后居木骨泥墙式”建筑3座、工棚式建筑2座,屈家岭文化中小型玉石器作坊址7座、大型夯基1座、活动面多处、保存较好的玉工集团大小墓葬82座、祭祀坑2座、瓮棺葬73座。出土了丰富的制玉石工具、玉石料残次品、陶器、骨器等遗物。这说明黄山遗址是仰韶文化晚期和屈家岭文化时期大型玉器石器生产“基地”性质的大遗址,填补了中原和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作坊遗存的空白;仰韶文化坊居式建筑和酋长级大墓保存之好国内罕见,具有重大的文物和社会价值。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曹艳朋的报告题目是《夏·粮·城—河南淮阳时庄遗址考古新发现及初步认识》。时庄遗址发现一处距今4000年-3700年粮仓仓城,其年代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夏代早期。城址坐落在人工垫筑台地上,外围发现两周同时期的夯土围墙,城址中心发现一座连间房屋,房屋周围散布28座仓储建筑遗迹,堆积中检测出粟、黍类作物的颖壳,推测应为粮仓。时庄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粮仓仓城,布局清晰,功能明确,对研究中原地区早期国家的粮食管理等具有重要价值。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吴伟华的报告题目是《2020年叶县余庄遗址考古发现及初步认识》。余庄遗址面积约100万平方米,目前揭露面积1000多平方米。已清理出墓葬、房基、灰坑及窖穴等各类遗迹。其中M10最为重要,该墓保存完好,墓内陶器随葬器物有33件,包含鼎、簋、豆、觚、杯、罐、尊、长颈壶,带有鲜明的礼制色彩,是目前在河南境内发现的随葬器物最为丰富、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龙山文化墓葬。余庄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文化内涵较单纯的龙山文化聚落遗址,是沙河中游地区的中心聚落。本次考古发现为研究龙山时期中原地区的礼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也为研究中原地区社会复杂化、文明化进程提供了新的资料。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吴伟华的报告题目是《2020年叶县余庄遗址考古发现及初步认识》。余庄遗址面积约100万平方米,目前揭露面积1000多平方米。已清理出墓葬、房基、灰坑及窖穴等各类遗迹。其中M10最为重要,该墓保存完好,墓内陶器随葬器物有33件,包含鼎、簋、豆、觚、杯、罐、尊、长颈壶,带有鲜明的礼制色彩,是目前在河南境内发现的随葬器物最为丰富、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龙山文化墓葬。余庄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文化内涵较单纯的龙山文化聚落遗址,是沙河中游地区的中心聚落。本次考古发现为研究龙山时期中原地区的礼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也为研究中原地区社会复杂化、文明化进程提供了新的资料。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梁法伟的报告题目是《禹州瓦店遗址考古勘探与发掘(2020年度)》。禹州瓦店遗址2020年度完成勘探面积近30万平方米,在遗址中发现多条纵横交错的沟;遗址北部临颍河一侧,发现有坑塘类遗迹,从三组测年数据来看,年代从龙山晚期延续至秦汉时期,从提取的样品中发现有芦苇植硅体样本。这些发现为进一步研究瓦店遗址聚落布局提供了线索。本年度完成发掘面积500平方米,主要是对以往发现的基址(WD2F1)未发掘部分进行了揭露,发现有龙山晚期活动面、烧烤面、人骨埋藏、螺壳堆积等可能和祭祀相关的遗存,出土有陶器、人面陶塑、玉锥形器等一批重要遗物。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一丕的报告题目是《濮阳与黄河——兼谈近年濮阳考古工作新收获》。本年度继续深化对戚城遗址和高城遗址的考古工作,并结合地理环境分析,梳理了濮阳地区的历史地理环境和演变情况,以及黄河河道的变迁情况。戚城遗址的持续考古工作发现其城防体系经历了龙山时代早中期、龙山时代晚期、东周时代、汉代时期、宋代时期五个阶段;高城遗址结合考古勘探和探沟解剖,发现了两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城墙夯土遗迹。这些重要考古发现对研究黄泛区考古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更为研究当地甚至更大区域古代城址演变、夯筑技术等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马占山的报告题目是《河南伊川徐阳墓地考古收获》。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2015年以来徐阳墓地考古工作持续推进,考古发掘工作成效显著,共清理各时期墓葬150座、车马坑4座、打包2座、祭祀遗存9处、西周房址1座,以及丰富的遗物。东周时期遗存为徐阳墓地的主体遗存。徐阳墓地表现出的文化融合与嬗变,是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迁徙与融合、文化交流与互动的重要资料,是中原华夏文明的先进与包容性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文化五千年兼收并蓄民族融合的实证。

第二场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杨树刚的报告题目是《郑州商城2020年度考古发掘新收获》。重点介绍了创新街小学北校区项目的考古新成果。该项目目前揭露面积为3900平方米,清理出商至明清以来丰富的文化遗存,成为研究郑州城市形态和文化内涵的重要样本。尤其是唐宋一直使用的南北向道路、宋代的沟渠以及形制多样的灶址、部分残留的柱础石等遗迹的揭露,为探讨唐宋郑州城的布局规划以及该区域与东边开元寺这一重要城市地标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商代大型灰坑、埋有多具人骨的灰坑以及出有较多铜渣块等遗迹的揭示,结合相近区域化工三厂H1类遗存及二里岗期夯土基址,有助于研究者对郑州商城建城之际考古学文化面貌、内城官殿建筑布局和手工业生产等进行重新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陈国梁的报告题目是《偃师商城遗址2020年度田野新收获及小城布局的新思考》。概述了偃师商城遗址以往的考古工作情况,主要汇报了2020年度的田野考古工作的情况和成果。结合对遗址区的全面调查勘探情况,对部分重要遗存分布区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发现了小城北墙外壕沟、城西北部建筑群“围垣”、小城中南部水系等重要遗迹,并发现疑似“小城北门”遗迹,调整了探索偃师商城小城布局的观念,并激发了关于小城布局的新思考,包含防御体系(外围)、人工防御体系、路网与水系、功能区划等方面。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师东辉的报告题目是《郑州小双桥2020年考古收获》。小双桥遗址2020年的发掘工作位于“周勃墓”商代夯土台基发掘区域,本次发掘面积800平方米,共发现灰坑56个、灰沟6条、建筑遗存6座、墓葬8座、灶21个、柱洞220余个,出土遗物有陶器、瓷器、铁器和石器等,遗存年代历商代、战国—汉代、隋唐、宋、明清。目前台基已基本发掘至商代夯土,大量商代遗存基本暴露。此次发掘进一步理清了“周勃墓”夯土台基的地层堆积和文化面貌。夯土台基上大量早期遗存的暴露,对探讨“周勃墓”夯土台基的形制和建筑方法以及小双桥遗址布局和性质有借鉴意义。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张家强的报告题目是《郑州白寨遗址发掘收获》。主要介绍了郑州西郊白寨遗址2020年的考古工作收获,目前该遗址发现有商代二里岗时期城址,面积近20万平方米。城址存有城墙、城壕,四面均有缺口,缺口处保存有踩踏路面,可能和城门遗存有关。遗物主要有陶器,另发现一件商代铜爵。白寨商代城址应该是郑州西部拱卫亳都郑州商城的一军事据点,也是区域中心聚落,它的发现对郑州商城亳都、商代夏进程及郑州商城与偃师商城关系研究提供了新材料。目前白寨商代城址的考古工作刚刚开始,下一步会合理规划开展全面考古工作。



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王亮的报告题目是《2020渑池鹿寺西遗址考古新发现》。鹿寺西遗址位于河南省渑池县东南部,发现了大量西周时期的墓葬、窖穴及祭祀坑,还发掘了一批春秋时期的墓葬,并出土了一批重要的遗物。

西周时期的墓葬,因其墓葬带有腰坑、二层台,填土发现殉牲的现象,判断这批墓葬为殷遗民的墓地。这是三门峡地区首次发现殷遗民墓葬,因地处崤函古道南侧而极为重要。春秋时期的墓葬,因其出土以单耳罐、陶盆、陶罐这种独特的陶器组合,确定其为戎人的墓葬。这是继徐阳陆浑戎墓地后,中原地区发现的第二处戎人墓地。再次证实戎人内迁的历史,对于探讨内迁戎人的分布问题,文化内涵提供了新材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何毓灵的报告题目是《洹北商城铸铜作坊发掘》。2014年至今,洹北商城经过连续七年的调查、钻探、发掘,揭示了中商时期的“工业园区”面貌。该遗存区面积不低于8万平方米,共发掘约5000平方米,发现大量与铸铜、制骨、制陶相关的遗迹、遗物,充分说明园区内手工业生产集中分布,生产规模巨大。青铜铸造以礼器为主,青铜范铸技法独特,“嵌范法”技术开创了青铜纹饰带铸造的先河。制骨作坊以骨笄、骨针为主要产品,独特的“剥片法”取料方法显示了高超的制作工艺。大量工匠墓的发现与确认,充分说明商代中期同样采用“居葬合一”的模式,为研究手工业生产的组织、管理,以及手工业者的身份与地位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梁宇的报告题目是《安阳文源二期(邵家棚)商代遗址》。该项目是棚户区改造项目,发掘墓葬95处、灰坑262处、房基17处,初步分析大致可分3处院落组合。从所发现的房基表面看多被一层焚烧过的墙皮所覆盖或被含有墙皮和大量烧土块的灰坑打破,显然这些房子是被大火焚烧后被废弃。从打破房基的灰坑和烧土坑中出土的陶片类型以及H243中出土的铜觥盖上的铭文特征看已经过渡到西周时期。

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燕飞报告题目是《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020年度考古成果汇报》2020年度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和参与的考古发掘与调查项目共12个,其中发掘项目9个、调查钻探项目3个,共发掘墓葬334座,出土随葬品近1600件套。其中黄河嘉园二期项目发掘的墓葬中首次发现鹅首曲颈青铜壶,内部液体首次确认为西汉早期古酒。渑池冯异城遗址确认是南北两部分的防御体系,应为临时驻兵御敌之所。渑池山韭沟墓地除东汉墓外,发现1座仿木结构砖室纪年墓,墓主为后唐威胜军节度使史敬镕。陕州区窑头—王村遗址以庙底沟二期为主,面积已超过30万平方米,具体工作仍在进行中。公众考古方面,以官方微博为公众考古阵地,依托各大媒体积极推进考古科普与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