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仰韶文化发现100周年。
百年来,中国和世界见证了仰韶村遗址的变迁,也见证了仰韶文化从史料遗迹走向人民大众的艰难历程和取得的卓越成就。
发现与发掘
命名仰韶文化厘清遗址的文化内涵
仰韶村遗址位于渑池县城北部7公里的仰韶村南边,背靠韶山,地势北高南低,是一块东西南三面环沟的半岛式台地,总面积3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4米,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仰韶村遗址是由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中国学者刘长山调查发现的,从1921年开始,共进行过4次发掘。
1921年10月27日,仰韶村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出土文物包含陶器、石器、骨器等,经确认是中国远古文化遗存。按照国际考古学惯例,这段远古文明以首次发现地命名为“仰韶文化”,因当时出土的彩陶纹饰具有鲜明特点,又名“彩陶文化”。这次发掘,掲开了中国田野考古的序幕,宣布了中国无石器时代理论的彻底破产,打破了“中国文化西来说”,填补了中国远古文化发展史上的空白。由此,“仰韶文化”成为中国命名的第一个考古学文化;仰韶村遗址,也被誉为中国的“考古圣地”。
1951年6月28日,考古学家夏鼐主持对仰韶村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此次出土的器物有仰韶文化陶片,也有龙山文化陶片,由此证明,仰韶村遗址是一处包含着仰韶和龙山两种文化遗存的遗址。
1980年10月至1981年6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渑池县文化馆联合,对仰韶村遗址进行第三次发掘。此次发掘根据地层关系和出土器物,将遗址自下而上分为四期: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西王村类型、河南龙山文化庙底沟二期类型和三里桥类型。
仰韶村遗址的第四次发掘由省考古研究院联合三门峡市和渑池县文物考古单位共同实施,从2020年8月22日开始,到目前为止,共发现房址、墓葬、灰坑葬、窖穴、壕沟、冲沟、灰沟和道路等,出土文物有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等,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仰韶时期玉钺残片及陶塑。此外,还发现了大量红烧土草拌泥、类似“水泥”的混凝土和“涂朱”的墙壁地面等,为研究仰韶文化时期房屋建筑技术提供了新材料,反映出仰韶村极有可能存在高等级、高规格的大型房屋建筑。此外,土方量巨大的仰韶文化壕沟反映出仰韶村遗址在仰韶文化时期人口众多、聚落发展繁盛,为多学科多技术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宝贵材料,填补了仰韶村遗址近百年来多学科研究的空白,对进一步认识仰韶村遗址的文化内涵、各期遗存的分期及年代,完善聚落布局、功能分区、聚落形态发展演变,以及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探究豫西地区史前社会的复杂化和文明化进程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保护与利用
惠民仰韶文化走入寻常百姓家
刚刚过去的中秋小长假,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再次“火”出圈,累计接待游客1.1万人次,相关短视频在抖音等平台累计点击量189.4万,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
近年来,渑池县将仰韶文化融入项目建设,持续加大仰韶村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力度,采用点、线结合的形式,将仰韶文化博物馆、发掘纪念点、文化层断面、考古展示区等景点串联起来,突出展示仰韶村文化遗址考古成果的纪念性、遗址展示的真实性以及遗址环境的完整性。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目前,仰韶村考古遗址公园已经建成并开放,仰韶文化博物馆陈列展提升工程正在紧张进行中。
在仰韶村考古遗址公园,游客可以登高远眺,感受绚丽的彩陶和厚重的历史足迹,也可以观赏各式各样的仰韶时期人物动物雕塑,参与探宝等体验游戏。而夜晚的遗址公园更显璀璨,树形灯、轮廓灯、彩陶纹饰立柱灯等造型各异,歌曲、舞蹈、木偶戏等大型文艺演出精彩纷呈。
传承与创新
唤醒仰韶文化实体虚拟文创走红
如今,走进渑池县城,街头、公园里随处可见以仰韶文化为主题的灯柱、座椅、文化墙、地标物和城市景观雕塑,5000多年前的时空信息扑面而来,唤醒了人们对仰韶文化的记忆,使渑池人民越来越具有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县域龙头文化企业河南仰韶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紧抓“百年仰韶”机遇,汇集了来自全国的1921件代表不同时期文化的彩陶作品进行集中展示,达到“看彩陶,到渑池,就够了”的目的,以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由渑池县委宣传部制作的仰韶文化主题表情包于2020年7月3日正式上线,并广受追捧。此套表情包以在渑池县等地出土的仰韶彩陶为主人公,借助动画创意,融入吉祥寓意,贴近日常生活,形象生动有趣,适用于各类聊天场景,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由党委部门发布的以城市文化宣传为主题的表情包,生动展现了渑池县作为仰韶文化发源地的地域特色和独特魅力。
作为仰韶文化的发祥地,渑池县以“仰韶”命名了一系列地理标志产品,比如:仰韶酒、仰韶大杏、仰韶贡米、仰韶牛心柿、仰韶柿饼等;旅游资源也以“仰韶”命名,比如:仰韶大峡谷景区、仰韶仙门山景区。据不完全统计,以“仰韶”冠名的产品多达七八十种,涵盖了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精神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渑池县依托仰韶文化城市名片,坚持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渑池特色的文化项目、文化品牌和文艺精品,加快推动渑池县由文化资源大县向文化名县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