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三门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肩负传承历史、弘扬文明的使命,在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稳步前行,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石,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为引领,在文物保护、非遗传承及中华文明传播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行动,奏响了文化发展的激昂乐章。
一、守护文物,筑牢历史记忆的基石
一是大力推进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利用项目建设,积极做好仰韶文化传承保护区相关工作。西坡遗址Xp7、Xp8标段抢险加固工程、庙底沟遗址东西沟边坡抢险加固保护工程顺利竣工;仰韶村遗址断面文化层保护工程进展喜人,已完成工程量的90%。陕州区安国寺维修、新安故城遗址城墙维修项目、北阳平遗址F2房址保护工程有序推进。全年全市文物调查勘探项目备案共21个,完成文物勘探项目19个,完成考古发掘项目7个,发掘古墓葬200座,清理出土文物130余件套。进一步规范了文物钻探管理,指导提升了钻探技术和质量水平,确保了地下文物安全。连续32年创建馆(库)藏文物安全年。
二是全力推进“四普”工作。成立“三门峡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并制定《三门峡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加强对文物资源的动态管理,增强文物保护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目前,全市“三普”3413处不可移动文物已全部完成实地复查,复查完成率100%,在全省排名第1;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线索实地调查332处,新增文物线索调查完成率97%,在全省排名前列,在全省“四普”工作推进会上,三门峡做了大会典型发言。
二、传承非遗,绽放民间文化的繁花
首届“中国黄河非遗文化大集”在陕州地坑院灯会期间火热开集,包括我市在内的黄河流域多个省、市代表性非遗项目亮相地坑院,成为春节期间的民间非遗盛宴。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成功举办,15个非遗项目及传承人齐聚一堂,大营麻花、浆面条、灵宝肉夹馍、佛手糖糕等制作技艺吸引众多群众观赏。46人入选第七批三门峡市非遗传承人。任氏正骨疗法、黄家烧伤药膜、崔氏黑白膏药等9个中医药类非遗项目亮相“中医药经典文化”交流展示会,为三门峡中医药类非遗项目搭建了跨省技艺展示交流的宝贵平台。“双奥剪纸”与“仰韶彩陶”出征巴黎奥运会,为40块中国奥运冠军奖牌得主创作的“精彩瞬间”剪纸作品,有力宣传了豫西剪纸艺术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展现出现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澄泥荷花天鹅砚、虎头鞋系列两项非遗作品在“巧工塑豫·文化润乡”2024年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交流展示中荣获“优秀展示奖”。
三、传播文明,扬起文化自信的风帆
举办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交流会暨仰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联盟成立大会、《仰韶时代》《何以华夏》新书发布会暨仰韶文化研究成果活化利用研讨会等学术会议,推动文物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省四年一度的文博系统讲解员推介活动中,我市文博系统2名选手获评全省十佳讲解员,3名选手获评全省优秀讲解员,在各省辖市中排名第二;积极推进“三门峡文化走出去”,推出精品展览12个,在香港、南京、新疆哈密等地参与、举办外展7个,开创了历史新高。庙底沟博物馆“越世以行——庙底沟遗址发现70周年展”“物载文明——庙底沟工具科普展(农业工具篇、渔猎工具篇)”“秦风汉韵靓崤函”“‘庙底沟之花’仰韶彩陶文化创意展”相继举办;虢国博物馆将馆藏文物送出库房,相继在香港历史博物馆“天地之中——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南京博物院“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河南博物院“礼合中国——商周礼乐文明展”等多个联合外展中精彩亮相,在哈密市博物馆推出“金玉·王侯——西周虢国贵族的生活”专题特展;市博物馆推出的“古泉新声——三门峡丰阳村春秋空首布窖藏展”,以其独特的视角、创新的选题、精心的布展策划,一举获得“2023年度河南省优秀陈列展览”奖项。
下一步,三门峡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将继续秉持初心,砥砺前行,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