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 > 文章详情
建议提案办理
市文广旅局对市政协八届二次会议第40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01
发布时间:2024-09-13 16:05

尊敬的柴锦玉、陈玮、杨占平委员

提出的“关于建好用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三门峡段)的提案”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母亲河,以黄河文化为核心,形成了中华文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是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举措与手段。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提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202010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2021319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司组织召开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编制启动会。20237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联合印发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2023520日,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三门峡市政府、中国旅游报社承办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会议在我市召开,本次会议邀请沿黄9省区的文化和旅游厅、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黄河沿线重点城市相关部门代表,历史、文化、旅游等领域专家学者代表、友好城市及河南省其他地市代表等共同参加,以“建好用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为主题,旨在促进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大力弘扬黄河文化,凝聚推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磅礴力量。

一、我市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我市立足三门峡仰韶文化大遗址片区,全力推进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我市北阳平遗址、仰韶村遗址2处大遗址入选国家“十”大遗址名单;庙底沟、仰韶村遗址考古遗址公园入选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我市加快庙底沟、仰韶村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步伐,配合社科院考古所、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做好仰韶文化遗址考古调查、发掘、研究等工作

一是积极推进沿黄河华夏文明长廊核心区建设。庙底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计划投资12.5亿元,主要建设内容为庙底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仰韶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中华根亲文化中心、黄河文明研究中心等,打造具有文物保护、科研、游览、教育职能的专题性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以及注重遗产保护与当地居民生活和谐共存和良性互动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特别是依托庙底沟独有的“花”文化元素,在庙底沟遗址建设以“花”元素为主题,集研究、设计、文创产品制作、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文创基地,吸引全国各地围绕“花”文化开发的文化创客和艺术家聚集三门峡开展相关活动,提升庙底沟遗址公园的品质,丰富遗址公园的文化活动,打造“花开中国”文化名片。目前,遗址公园、博物馆均已建成对外开放。渑池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计划投资10亿元,主要包括遗址本体保护工程、寺沟村搬迁、整体环境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按照“仰韶村遗址的发现与意义”、“仰韶村与仰韶文化”、“仰韶文化与中国考古”三大部分对仰韶文化博物馆进行陈列提升等,形成“一轴、一带、六区、多点”的展示结构。目前,考古遗址公园已建成对外开放。同时重点谋划推进仰韶村考古圣地“七个一”项目建设,“七个一”是“一馆”(仰韶文化博物馆改造提升)、“一区”(仰韶遗址核心保护区保护展示)、“一居”(安特生、袁复礼旧居改造)、“一园”(仰韶文化产业园建设)、“一村”(仰韶村提升改造)、“一学”(仰韶文化国际研学基地)、“一节”(仰韶文化节)。北阳平遗址群保护性展示工程。依托以灵宝盆地为代表的三门峡丰富史前文化遗址资源,打造面向世界的开放式考古研究中心,吸引全国各地和国外有意愿的优秀考古工作团队在三门峡开展考古发掘、文物整理、研究成果集中发布等系列考古工作,建设华夏文明研究基地、文物整理基地、文物库房等基础设施。在灵宝西坡遗址复建了“5000年前中国最早最大宫殿”“黄帝时期的人民大会堂”——西坡遗址F105大房基。

是开展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和修缮工程。强力推进了北阳平遗址群、仰韶村遗址、庙底沟遗址相关保护工作,目前北阳平遗址群中西坡遗址边坡加固工程正在进行;仰韶村遗址第四次发掘正在有条不紊实施;庙底沟遗址环境整治和边坡加固工程已完成验收;做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工程立项上报工作;做好了卢氏城隍庙、陕县安国寺、卢氏清真上寺、灵宝贠家大院、渑池不召寨遗址、宝轮寺塔等文物保护规划、抢修保护工程、方案申报等工作。从2019年起我市将市级文物保护经费200万元列入市财政预算,有效补充了全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巡护、维修工程经费和业余文物保护员的奖励性工资。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一)统一规划,强化融资。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需要落实在众多的项目上,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部门多,行业杂,覆盖面积广,需要统一进行谋划推进,尤其是各地境况不同、特色多样,容易造成标准不一、项目雷同。建议依托省文旅厅、省文物局等编制的现有规划,统一谋划发展方向、实施项目等,力争人力、物力、财力的有效统一。长期以来,我市仰韶村、庙底沟、三门峡大坝、老子文化传承振兴工程等系列工程或子项目已经取得积极进展,但总体来看,受新冠肺炎疫情、经济形势、财政收支等因素影响,后续资金面临一定压力,下一步我们将在争取国家、省级财政资金的基础上,统一协调金融类机构给予项目融资,并组织举办大型招商引资、展览展销活动,为顺利推进项目实施创造条件。

)积极交流,引进人才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一项惠及炎黄省区的战略性利民工程,下一步,将在省内地市互动的基础上,适当组织到沿黄各省、长江经济带等进行采风交流、走访了解,便于我市取长补短,找准地市特色,凸显特色文化魅力,为讲好“黄河故事”,奏响黄河文化交响曲。同时,要优化用人机制,从政策层面积极拓宽引进人才渠道,填补、丰富和扩充基层人才队伍,吸引研究、管理、宣传、文保、文旅项目实施,文创开发等人才到基层干事创业,为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提供专业支持。

持续推进文明长廊核心区建设全面建设完成庙底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渑池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北阳平遗址群保护性展示工程等,涉及沿黄河华夏历史文明核心区建设的重大文物保护利用项目,力争建成一批基础设施、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考古团体和高校设立考古工作站、打造一批文创和文化服务产业集群,丰富完善沿黄河华夏历史文明核心区的物质载体,提升研究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质量和水平。

深入挖掘研究黄河文化内涵。配合“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着力加大对北阳平遗址群、庙底沟遗址、仰韶村遗址等遗址考古调查、发掘、研究,摸清三门峡史前聚落遗址的资源分布情况。2018年配合省考古院完成了灵宝盆地史前聚落遗址调查,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经考古调查,我市灵宝盆地史前聚落遗址现已发现史前(仰韶至庙二、龙山、二里头等时期)遗址235处。此次调查为黄河金三角地区新石器文化与聚落形态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资料。近年来,我市文物考古、研究成果累累。仰韶村遗址、庙底沟遗址、虢国上阳城与虢国墓地遗址三项考古成果,被列入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灵宝西坡新石器时代大型墓地2006年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灵宝城烟遗址入选2019年度河南五大考古新发现。扎实推进理论研究,近年来出版了《三门峡考古研究与探索》《三门峡史迹寻踪》《仰韶和她的时代》等著作;打造三门峡特色文化名片和代表性文化产品,下一步,将推进《灵宝西坡遗址发掘报告》《庙底沟遗址发掘报告》《灵宝盆地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调查与研究》等仰韶文化考古专著编辑出版,促进成果发布和成果转化。

再次感谢我市文物工作的关注和关心,希望今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给予支持。